6月 082010
 

2010年06月08日 11:26 凤凰卫视 共有评论24条

    核心提示:香港特区政府星期一向立法会提交了2012年政改方案的两项决议案,希望立法会在6月23号进行表决。提交的方案内容与早前公布的一致,再让步的空间非常之小。吕宁思认为如果本月23号立法会拒绝了这次政改方案,当然不会有所谓更佳的方案和让步的可能,剩下来就只有唐英年先生所说的两个字,遗憾。

凤凰卫视6月7日《总编辑时间》,以下为文字实录:

香港特区政府星期一向立法会提交了2012年,政改方案的两项决议案,希望立法会在6月23号进行表决,香港的政务司司长唐英年表示,提交的方案内容与早前公布的一致,如果再让步的空间,那当然也就非常之小,而如果方案再被否决的话,他会觉得很遗憾。

香港向立法会提交2012政改方案

解说: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在交代提交2012政改方案详情时表示,这份政改方案是特区政府深思熟虑后提出的,社会各界及立法会经过了充分的讨论,所以立法会在6月底前,就方案做出表决是合适的时间。他说提交的方案内容与早前公布的一致,除了本地立法方面,还可以讨论外,其他的让步空间已经非常小。

唐英年(香港政务司司长):(本地立法)这个空间是,比如六位区议会代表,是否通过比例代表制互选产生,通过本地立法层面处理。(其他让步)空间其实十分小。 Continue reading »

6月 082010
 

搜狐 2010年06月08日 来源:新华网 作者: 李关云

  与中国经济改革同行三十余年之后,80高龄的吴敬琏仍然在为此而担忧。

  他担忧中国像日、韩等国那样陷入资产负债表危机;他担忧权贵资本经济在中国抬头的威胁;他担忧中国制造业因为升级速度不够快而陷入危机。

  “所有用这个政策(出口导向政策)的人都错了,2006年我就说过,我希望祷告上苍,(保佑)中国是个例外。”在最近一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MBA课堂上,站在讲台上的吴敬琏如此回答本报关于中国经济转型与改革方向的提问。

  但他依然坚持对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作为一个教员,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我所能做的,正如我的老朋友江平教授写的一本书的书名那样,我所能做的是呐喊。”

  这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依然未改勇于批判时代弊病的本色。他指出,虽然转型困难重重,但只要做好经济转型尤其是体制改革,希望还是有的。“体制改革涉及既得利益问题,会有很大障碍。但政府要有政治远见,为了长治久安,要牺牲关联队伍中的某些既得利益。公民要去推动改革、去监督政府。” 吴敬琏说。


吴敬琏(资料图) Continue reading »

12月 242008
 

  嘉 宾:陈志武(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
  主持人:叶筱静
  时 间: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下午
  出 品:搜狐博客

  把79万亿国有资产分给13亿百姓

  搜狐博客:在当前“国富民穷”的情况下,您提出了对国有资产进行民有化改革的建议,请您谈一下具体的思考和想法是什么样的?

  陈志武:主要的原因是过去30年,特别是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主要是靠投资带动,靠出口市场,而不是靠国内的消费需求增长。当然,我知道过去十几年不管是学界还是政府决策层,都有非常强的意愿去改变这种模式,减少中国经济对出口市场的依赖度,减少对投资的依赖度。但,实际效果有限,反而是对投资、对出口的依赖度增加了。

  任何一个经济都不可能永久地靠投资、靠建更多的基础设施、靠建更多的制造工厂,来最终改变老百姓的生活。当基础建设投资做到一定的时候,如果老百姓的收入没办法上涨的话,最后这么多的生产能力,这么多的运输网络,到最后往哪里运东西?给谁运东西?生产这么多东西,特别在出口市场需求严重下滑的时候,如果国内的老百姓消费没办法跟上来的话,最后生产那么多东西会出现严重浪费,这实际上给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

  搜狐博客:从这些问题带出来,您觉得国有资产民有化是一种解决的方案是吗?

  陈志武:过去50年土地等很多生产资料都被国家垄断了。在国有制之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在过去30年总体较成功,加快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但是,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也知道原来通过国有制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的代价很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代价就是老百姓收入增长慢、老百姓消费需求没办法上来。

  说到底道理很简单,本来在一个私有制国家像在美国、日本或者是巴西,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说,他们的主要收入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劳动收入跟着GDP的上升而上升;第二个渠道,就是通过财产性的收入和资产的升值让老百姓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他们有两个途径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

  但是,在中国,国有制之下,第二个让老百姓分享经济增长好处的渠道,基本上都被卡住了、被堵死了。因为这些生产资料:土地以及国有企业的产权都是属于国家的,而不是直接在老百姓的名字之下拥有。财富属于国家,其增值被藏在了国家手里,没有返回到民间,没有对民间的消费发挥作用。 Continue reading »

12月 242008
 

2007年10月24日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下大力气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是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目标的需要。

    下大力气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是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需要。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处于稳中略快的态势,要想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那么,目前我国国民收入存在的问题在哪里呢?从经济角度分析,主要表现在“三高”上,即:高储蓄率和高投资、高出口。而在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中,消费始终马力不够。消费不够,出口拉动过大的根本原因是,居民特别是劳动力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过低。这造成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人口红利过大使出口企业成本过低,促使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增强,使得内外资企业竞相出口,导致贸易顺差过大。二是劳动力价格过低又使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大大制约了消费,使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一直处于乏力状态。从社会政治上分析,由于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诸要素中,劳动在分配中比例过低,导致社会出现了极为不公平的情况,劳资矛盾突出,导致社会隐患,长期下去将危机社会稳定。

    要从更高层面、更广层面上认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重要性。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系到经济发展后劲。消费一直不能增大,出口一直居高不下,关键在于劳动力成本太低,人口红利过高。从根本上扭转和调整到以消费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上,必须使百姓有钱消费,那就要大度提高劳动力价值,提高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力价值的提高,增加了出口企业的成本,既增加了居民收入又抑制了出口,出口企业欠劳动力多年的账确实应该偿还了。通过增加劳动力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转变经济增长拉动方式的需要。 Continue reading »

12月 032008
 

2008年11月30日15:58 来源:搜狐财经

  11月30日,搜狐财经2008经济学家年会在京举办。经济学家们回顾既往、观察现在、展望未来,给中国经济开药方、给世界经济建良策。以下是搜狐财经现场报道:

  清华大学教授魏杰:

  所以现在我们讨论发展动力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继续讲改革,但是已经不是三十年前的改革了。未来动力问题上有三个问题必须解决:

      第一,收入分配体制必须加速改革。我们现在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滞后成了很大的问题。怎么样改我们的收入分配体制?最近我们强调了五个提高:

———-第一个,提高居民个人收入在国民分配收入中的比例。现在国家收入太多了,我们三十年改革国富的问题基本上可以解决了。但是民富的问题没有解决。 原因在于国民收入中居民的收入比例太低。国家的收入远远超过GDP的增长幅度,但是居民的收入远远低于这个幅度。

———-第二个,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劳动收入在比例中太低了。

———-第三个,提高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占比。现在占比不到2%。世界平均水平在15%以上。所以老百姓很穷。

———-第四个,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增长不仅是粮价问题,是体制改革问题,比如说必须推动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中间的公共产品一体化,经济体制一体化都要研究。

———-第五个,提高经济落后地区收入。这种扶贫模式不能搞了,要有新的办法才行。新的收入体制我们要有五个提高,才能符合下一轮改革的分配制度。

  第二,在企业体系上要要更关注中小企业。现在大企业基本上垄断了市场。中小企业没有生存的空间,没有实现收入分配要向中下层企业倾斜的问题。要给中小企业更多的生存空间才行。

      第三,在产业政策上要更关注与实业,尤其是中国制造业。我们制造业出问题,我觉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有限,是我们自己搞乱的。尤其是经济学界,有一些经常骂制造业,好象搞金融一切都搞好了。整天骂制造业。有一次我去珠三角开会。我看我们有的记者指着中小企业的脸讲你们就是农民。他们就是农民,这很正常。我们只有这样才过来。他不搞这个搞别的有可能吗?没有可能。为什么非要骂他们呢?所以我们不要把更多的责任找到美国的次贷危机上。我们自己有问题。现在为了逃避责任,都把责任推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头上。所以我们要更多的关注实业。

  按照我设想的下一轮改革的动力应该向社会中下阶层倾斜的话,这三个问题必须解决。不解决很难带动中经济的下一轮增长。

11月 062008
 

中国经营报  作者:陈纪英 2008-9-1 21:01:55

  或者是粮食生意人,或者有做粮食生意的亲友,在这座城市里,似乎每个人都脱离不了与粮食的干系。这里是吉林四平,素有“中国粮仓”之称。

  不过,7月25日,吉林省的粮食改革指导文件下发后,这个玉米主产区的粮食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震荡。在这里,市县级的国有粮库都将不被保留。

  经过这一轮改革,预计四平地区多数国有粮库将易主,整个吉林也不例外。

地方粮库名存实亡

  因为动员会议的推迟,四平绝大部分的粮库寿命又长了几天。原定于8月28日召开的吉林省粮改全省动员大会最终推迟,暂定9月9日召开。

  不过,寿命的延长不改消亡的最终归宿。7月25日,吉林省政府下发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改革的文件,按照 “支持央企、引起外企、发展民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思路,原则上,市县不保留有其管理的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

  吉林省政府给这些粮库找了三条出路,有条件的上划国有粮企巨头;不符合上划条件、尚有净资产的整体出售;资不抵债、长期亏损的进入破产程序。

  其实,在改革之前,这些普遍闲置的粮库已经呈现无粮可存的颓势。 Continue reading »

6月 212008
 

2008年06月21日03:48  来源:东方网


6月17日,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十届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 新快报记者 宁彪/摄

  汪洋:没禁止的都许去干去试去闯

  意见对不对,措施行不行,思路好不好,从根本上讲不是靠争出来的,而是靠干出来的,靠实践来检验的。对已经形成共识的,要尽快付诸实施,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认识不一致的,可以先放一放,或者在小范围试点,成功了就推广,错了就改回来。

  ——汪洋在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上的精彩语录 Continue reading »

6月 102007
 

《炎黄春秋》2007年第4期 江平  2007年06月01日   (转载自《改革内参》2006年第29期)

  我们在研究法律制度建设的时候,必然会涉及到社会主义问题。关于探讨社会主义问题,我将它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前提”、“一个核心”和我理解社会主义应该包括的“三个层面”。只有搞清楚了这些,才能明确我们应当坚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三个前提 我们要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第一个前提是要承认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行了。我们以往倡导的传统的苏联模式,说它遭遇了重大的挫折也好,失败也好,现在都不是我们应该继续坚持的东西,这一点大家都很理解。我离开苏联整整50年,今年我下决心自己再回去看看,正好赶上了导致苏联最后垮台“8·19”事件的周年纪念日。看着红场上纪念“8·19”的人们,打着红旗的人稀稀拉拉,不到200人,作为旁观者,我们都有感触,一切都时过境迁、物似人非了。而在俄罗斯现在的报刊上更多地还是引用总统普京的话,谁要是不为苏联的瓦解而痛心,谁就没有良心;谁要是再回到原来的制度,谁就没有头脑。我想这可能是俄罗斯人民的普遍想法,既为过去苏联的瓦解而痛心,但是决不愿意再回到过去。我们国家的改革在这一点上也是一样的:不能再走原来制度的老路。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