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142016
 

发布日期:2016-11-14 20:34:39 稿源:中国新闻网
国家发改委“面向‘互联网+’的广电IPv6云资源交换中心”项目14日在广州启动。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院士在启动仪式上表示,中国的IPv6用户在世界仅排第50位,甚至落后于印度、越南,国内只有千分之三用户可以用IPv6。据了解,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6的缩写,其中Internet Protocol译为“互联网协议”。IPv6是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IPv4最大的问题在于网络地址资源有限,严重制约了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

“IPv4地址没了,谁能顶得住呢?互联网地址需求继续增加,自2015年起IPv4地址全面枯竭,在中国一个地址一年租用要50-100元,影响发展。”在今天的启动会议上,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院士用一连串数字形象地介绍IPv6发展新趋势,“IPv6性能优于IPv4,有每个用户一个地址、最短路径、无时延等特点,到今年9月,全球IPv6流量已占全网总流量15%,美国IPv6用户占全网用户比例46%。”

据了解,“面向互联网+的广电IPv6云资源交换中心”系2016年“互联网+”重大工程专项项目,由广东省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报,目前已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 Continue reading »

12月 222015
 

  2014年12月,华数通过自有AS与浙江大学第二代教科网建立EBGP,成功接入中国下一代互联CNGI,成为国内首个成功接入入IPv6的广电运营商。
  要想成功接入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并形成一个可以运营的IPv6网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华数也经过了多年的准备。

  历经5年成功接入IPv6
  基于IPv4协议的第一代互联网,可以提供的IP地址大约为40多亿个。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地址已经分配殆尽,迫切需要新一代协议IPv6地址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需求。IPv6地址协议采用128位编码方式,这就使得互联网地址资源非常充足,任何一个终端都可以拥有一个全球无障碍路由的IPv6独立编址,同时解决了现在IPv4 NAT地址溯源的问题,让网络更具有安全性。
  华数作为杭州市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的重要参与单位,积极参与IPv6的试点和研究工作。早在2010年。华数向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申请IPv6地址,获取了一段/32位的IPv6地址2401:ce00::/32,因为IPv6地址长度是128,这意味着实际可使用地址为296,而全球IPv4地址总量只有232。
  成功申请IPv6地址,只迈出了第一步。 IPv6网络不能成为孤岛,还要接入到国际互连网当中,华数通过自有AS与浙江大学第二代教科网建立EBGP,成功接入中国下一代互联CNGI。

  新一代互联网的接入还需要相关设备和系统的支持保证。需要搭建支持IPv6网络的BRAS,CGN等网络设备,还需要配备支撑IPv6服务的DNS64,DHCPv6,Radiusv6等系统。

  测试过程一波三折
  2014年8月中旬,采购的BRAS+CGN设备到货,设备安装、硬件调测、链路施工等工作井然有序展开,在8月底完成安装及链路施工。接下来是IPv6的测试过程,测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BRAS与radius之间的联调,由于华数宽带有2个特色业务——即宽带漫游和vpdn,在这2个特色业务次次测试失败,后经部门领导协调,联系路由器及radius厂家的产品、研发、技术人员一起面对面确认,后经开发、测试,最终经过约1个月的时间联调成功。
  本以为业务测试通过,radius升级后就可以部署IPv6网络覆盖了。但好事多磨,radius系统又出现性能问题需要解决,同时有新的优化需求提交给radius厂家,后评估确认性能问题和优化需求在一个版本里解决,这样开发、测试的工作量较大,直到2015年1月上旬才完成新版本的开发及测试工作。目前计划在2015年1月份完成radius升级,华数宽带IPv4/IPv6双栈覆盖也指日可待。
  同时,IPv6路由发布也是较为波折。目前CNGI中国下一代互联网是由中国教科网、中科院和各大运营商负责建设的一个纯IPv6网络,在北京建成国内/国际互联中心CNGI-6IX,实现了6个CNGI主干网的高速互联,实现了CNGI示范网络与北美、欧洲、亚太等地区国际下一代互联网的高速互联。华数要接入这张CNGI网络,最便捷方式是接入到教科网浙江大学节点,经过双方多次协调,2014年11月初国内路由发布成功(仅能访问国内资源),但国际路由迟迟未能发布成功,CNGI信息中心经多方协调,最终在2014年12月下旬将华数路由成功发布到国际互联网。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