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家园

IDC的体制之困

2011-03-24 互联网周刊  作者:启言 孙晓红

对大部分互联网用户来说,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可能只是一个艰深晦涩的概念。但是放在整个互联网经济的框架之中,IDC就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存在。

IDC是互联网的基础资源,它能够提供高端的数据传输服务和高速接入服务,是应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的需求而产生的。互联网经济越是发达,互联网上的内容和应用资源就越多,相应的对IDC的需求就越大。可以说,IDC是互联网发展的晴雨表。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IDC的功能已经从基础业务如主机托管、带宽出租、服务器出租等拓展到网络安全服务、代维服务和数据存储等增值业务。随着中国信息化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概念的出现,将来IDC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但是IDC究竟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它本身有多大的潜力,而在于它是否有发挥这些潜力的机会。中国的IDC产业发展一直面临体制困境。

被垄断的市场

从目前IDC的市场构成来看,电信运营商(特别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所占的份额在60%以上,是不折不扣的行业主导者。但是回顾IDC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其实民营企业才是IDC市场的拓荒者,而且曾经取得市场优势,但是电信运营商凭借自身的网络基础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规模优势迅速跟进并超越民营IDC,进而确立了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

在IDC领域,电信运营商无疑具备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此外,其本身的资金能力也非常强大,不论在机房的建设、服务器的购买、对电力成本的承担能力上,优势都很明显,民营IDC根本不是对手。两者之间的竞争是不对等的竞争,其结果不是资源的优化利用,而是电信运营商垄断优势的不断加强。

大部分民营IDC是依附于电信运营商的,需要从电信运营商那里购买带宽、租用机房和线路开展业务,自建机房开展业务的民营IDC很少。所以在上游的电信运营商,实际上握着民营IDC的生死牌,只要提高租金,或者进军中下游的业务,对民营IDC来说,都是很难承受的。

早期的IDC业务发展上,电信运营商和民营IDC还有着比较明确的分工。如电信运营商的IDC业务主要集中在托管服务,主机出租服务等,是在IDC价值链的底层。而民营IDC则凭借自己与互联网企业结合更加紧密,更了解它们的需求,运作更加灵活的优势,推出了一系列的增值业务,这些增值服务有负载均衡以及集群服务、Web Caching 服务、VPN 服务、网络存储服务和网络安全服务等,以差异化的优势在IDC产业链获得了一席之地。

而近年来,电信运营商出现了“上下通吃”的趋势,从基础业务向增值业务发展。例如中国联通提出了从基础服务提供商向宽带通信和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的理念,中国电信也不例外,在厦门电信,几乎所有民营IDC能提供的服务内容,它们也都可以提供。随着电信运营商进入传统民营IDC的领域,两者之间的竞争呈现同质化的趋势,大量的民营IDC企业被挤出市场。

民营IDC直接受到电信运营商发展战略的影响。中国电信曾经在中国移动的竞争下,固话业务大幅萎缩,于是把宽带业务作为重点来抓,收回了原来租赁给民营IDC的资源,大举拓展IDC业务,给民营IDC造成很大压力。

原瀛海威总裁张树新曾经表示,中国的IDC业务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乱”。这个“乱”是指,本属于上游的电信运营商和下游的专业IDC公司的业务范围界限不清,没有专业分工的结果是业务和市场混乱。“5年前,我就指出IDC就是一种电信业务,是传统电信业务向新型的数据业务转型过程中的一种业务形态。既然是电信业务,在电信资源垄断的中国,民营公司和同时也想吃这块蛋糕的电信,必然会有一些冲突。”

而一旦产生冲突,受害的总是民营IDC企业,民营IDC基本不具备与电信运营商讨价还价的资本。在运营商的挤压下,不少民营IDC退出市场。而没有退出市场的民营IDC只能谋求转型。有些民营IDC结合自身的能力和优势,推出一系列的创新服务。例如世纪互联依托自身在机房方面的实力,推出全程服务模式。在保留单线、双线、全线网络接入、多点机房托管和全国分布式部署等传统IDC服务的同时,为客户提供满足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业务需求的服务,以降低用户的经营成本,以此获得进一步成长的可能。

现在民营IDC能够继续存在,完全是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求变的结果。但是即便这样,IDC产业内部的同质化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国内提供主机托管和租赁服务的IDC数据中心达到数百家,电信运营商与民营IDC之间,以及民营IDC彼此之间,业务越来越重叠,于是价格竞争成为决定市场成败的关键因素。形势对民营IDC来说更加不利。

如果有一天电信运营商成功将民营IDC企业挤出市场,自己一个人玩儿,可预见的结果,恐怕不是ICP乃至整个互联网经济的受益,而是IDC服务价格的回升。断体制下的经济发展是没有前途的,同样的道理也适用在IDC业务的发展上。探索出一条促进IDC市场自由竞争的道路非常重要。

互联互通的难题

对资源的垄断仅仅是体制性困境之一,中国电信南北分拆以后,电信网络实际上被分为南北两个部分,这两部分网络一直存在互联互通的难题,并成为长期制约我国IDC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由于不能互联互通,ICP选择IDC服务商时必须考虑该服务商所提供接入的网络是否与它们面向的市场区域符合,这就限制了IDC服务商的市场范围。而如果想突破这一限制,IDC企业必须同时与两家运营商合作来提供IDC服务,成本增加很明显。

造成这一不利局面的根源是电信运营商的私心。某些电信运营商为达到限制竞争对手发展的目的,将为竞争对手提供互联互通服务看做是自掘坟墓的行为,通过人为设置网间通信障碍,导致全网接通率大幅下滑,却完全没有考虑到此举对互联网用户和相关产业如IDC产业发展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基调网络和中国IDC圈在2010年曾经合作调查互联互通问题,得出的结论显示:有25%的城市互通延时性处于警告状态,如上海电信与北京网通之间,南京电信与沈阳网通之间等。访问丢包率大于10%甚至超出20%的情况超过10%。其中武汉电信访问北京网通和沈阳网通的延时性和丢包率都存于异常状态。互联互通问题经过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现在是中国联通)多年的协商,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IDC业界呼吁解决互联互通问题从来没有停止过。在2008年举办的IDC年度大典会议上,亚洲商港总裁符德坤炮轰电信的南北互通问题,甚至略带戏言说,如果台湾都统一了,南北互联互通问题还依然如此恶化还没有解决的,将是不能被接受的,他可能会选择退出。“尤其让视频服务提供商不能接受的是,一个国家的电信事业,却要视频网站服务提供商买两份单,这简直形同掠夺。”

一方面是电信运营商出于私心打击竞争对手,另一方面还能借此逼迫互联网企业给自己缴纳更多的费用,电信运营商的算盘打得太响了。

除了直接给IDC业务造成障碍,互联互通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一道关卡,并反过来再次伤害到国内IDC产业的发展。因为IDC业务与互联网经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正是ICP等互联网企业的需求塑造了IDC这样一个产业。互联互通所造成的成本不仅分摊在IDC身上,还包括ICP,甚至延伸到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可谓危害甚广。

在当前国家推进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如果电信网都无法实现真正的融合,那又何谈三网融合?其实广义上的互联互通问题并不只包括电信网络的南北分拆,还包括广电网和电信网的分割,广电网成为独立于电信网络的一个专网。由于广电网的落后(单向网络),以及广电条块分割的体制,广电网也无法融合为统一的网络,更别谈与电信网的融合。互联互通的缺陷直接导致三网融合业务受限。巨大的产业机会摆在面前,却因为无法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而不得不搁置。

而这一切最终都要归结于体制性的原因。广电与电信的利益之争以及电信运营商内部的利益之争,都是造成互联互通问题的罪魁祸首。来自IDC产业的呼声,其实代表了整个互联网界的呼声,甚至由此延伸到整个信息产业,都希望互联互通问题能够早日解决。

网间结算中的“特权”

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必然会产生网间结算的问题,当自身的用户访问其他网络时,就需要向其运营商支付网络使用的费用。由于中国的电信骨干网资源主要掌握在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手中,国家为补偿它们在骨干网上的投资,规定网间结算的标准为其他的运营商向其单项结算,这就给了它们在网间结算定价上的“特权”。

同样出于打压竞争对手的考虑,某些电信运营商实行了网间结算的差别定价,对竞争对手的定价高,对普通客户定价低,而且价差极为悬殊,两者比例最高可能达到10:1。这就限制了其他运营商IDC业务的开展。例如很多广电背景的企业进入IDC市场,但是由于它们不具备宽带接入的能力,只能向互联网接入的主导运营商购买带宽,受到的制约特别大。不仅接入成本高,而且还可能遭到封杀。深圳天威视讯从2004年开始发展宽带接入业务,深圳电信一度以不出租宽带资源的手段对其加以封杀。

这实际上变相地设置了IDC业务的准入门槛,只有电信运营商接受的企业,才能进入这一市场,这充分的体现出垄断的优势来,大大妨碍了IDC市场的自由竞争,累及其他互联网企业。

因此,在互联网接入上,逐渐兴起了一套“潜规则”,即那些在网间结算标准上被刻意打压的运营商通过向第三方代理(如中国联通的IDC业务代理)购买带宽的方式接入骨干网,从而避开高昂的宽带接入费用,同时也给了第三方代理一个很大的利润空间。

这实际上是对骨干网运营商特权的削弱,从促进市场竞争的角度讲,完全合理,因为确实在宽带接入上,价格有下调的空间。但是却不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所以,为了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清理穿透流量的行为时有发生。而清理的对象主要是骨干网运营商的地方分公司的IDC业务代理。每一次清理行为,都会冲击到国内的IDC企业,给它们的营收造成困难。

也就是说,国内的IDC代理商不仅要“委曲”地向电信运营商租赁带宽,还要接受它们的指示,不能将这些带宽转卖给它们刻意打压的竞争对手。可见宽带接入资源的垄断,对国内IDC市场造成的潜在影响多么巨大。

有业内人士分析,在三网融合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广电运营商意欲改造自己的网络,进入宽带业务市场,从而成为电信运营商的竞争对手。所以去年的清理穿透流量的行为,实际上是以打击广电为主要目的的。而历史上,不同运营商之间彼此争斗的情形时有发生,最悲惨的是,IDC企业也总是被牵连受累。

为了摆脱在宽带接入上的劣势,包括中国移动,广电等运营商在内,都在积极建设自己的IDC。互联网上的内容资源大部分都储存在IDC之内,拥有了自己的IDC,就能使大量的内容资源在自己的网内运行,避免走其他运营商的网络,从而减少网间结算费用的开支。这样虽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是从整个产业的高度看,实际上造成了IDC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而且自建数据中心存储内容资源,会导致其他网络接入用户的访问,导致自身网络的拥堵,降低用户的体验,因此,即使是中移动,也非常审慎的发展IDC业务。而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则在不断的扩大它们的IDC业务,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投入到它们的怀抱,在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之下,垄断再次被强化了。

就像通常的垄断造成效率低下一样,依靠宽带接入上的垄断地位获得在IDC领域的优势,有可能使电信运营商满于现状,不思进取。云计算在中国的落地,使国内的IDC产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会,民营IDC希望进入这一领域,但苦于没有资源支持,电信运营商却又因为云计算产业不明朗,而采取保守的市场策略。与之形成对照的却是国外的互联网巨头大举进军国内的云计算市场,双方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所以,IDC要想走的更远,必须摆脱体制造成的困境。“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了自由的空间,IDC才能有更大的舞台。


IDC产业格局图

早期的IDC产业格局 分工明确

民营企业作为IDC市场的拓荒者,最早发现机遇,进行了市场拓展和培育的工作,一度取得市场优势。但电信运营商很快成为IDC市场的跟进者,并凭借自身优势迅速超越了民营IDC

拓荒者:民营企业

优势:民营IDC与互联网企业结合紧密,更了解其需求、运作更加灵活,差异化优势明显。

业务范围:一系列的增值业务,有负载均衡以及集群服务、Web Caching 服务、VPN 服务、网络存储服务和网络安全服务等。

竞争结果:在IDC产业链获得了一席之地。

跟进者:电信运营商

优势:网络基础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规模优势

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托管服务,主机出租服务等,是在IDC价值链的底层。

竞争结果:确立了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

虎视耽耽者:广电总局

优势:强大的资金能力、雄厚的政府背景使广电总局一开始积极建设自己的IDC就广受关注。事实上,广电总局已经具有一定的数据和经验积累,同时还拥有内容方面的优势。

劣势:与电信运营商相比,广电缺乏做网络的经验

竞争结果:民营IDC企业的市场份额将被进一步压缩

目前的IDC产业格局 被垄断的市场

IDC产业内部的同质化竞争已经非常激烈,电信运营商与民营IDC之间,以及民营IDC彼此之间,业务越来越重叠,于是价格竞争成为决定市场成败的关键因素。形势对民营IDC来说更加不利。

行业主导者:电信运营商(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为代表)

所占市场份额:60%以上

优势:本身的资金能力非常强大,不论在机房的建设、服务器的购买、对电力成本的承担能力上,优势都很明显。身处上游的电信运营商,实际上握着民营IDC的生死牌。

业务范围:近年来,电信运营商出现了“上下通吃”的趋势,从基础业务向增值业务发展。

竞争结果:两者之间的竞争是不对等的竞争,其结果不是资源的优化利用,而是电信运营商垄断优势的不断加强。

依附者:民营IDC企业

优势:灵活,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创新性较强

劣势:依附于电信运营商,需要从电信运营商那里购买带宽、租用机房和线路开展业务,自建机房开展业务的民营IDC很少,同时直接受到电信运营商发展战略的影响。

业务范围: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有些民营IDC结合自身的能力和优势,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服务。

竞争结果:退出市场或谋求转型

IDC迎接云时代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推广,给IDC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驱动力。

十几年来,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推进,IDC产业也获得了高速的发展。从最初的只提供场地、带宽等基础托管服务,到后来的以增值服务和电子商务为核心;从最初的单点数据服务,到现在的分布式布局解决方案;从最初的小规模独立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差异化、区域化的发展,整个IDC产业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回归的过程,逐步的放缓了增长的速度。

现在,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推广,给IDC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驱动力。

IDC的风向标

通常一项新技术的应用推广,都会给行业带来蓬勃发展的机会。数字技术的发展把大家带进了计算机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大家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而云计算所依托的虚拟化技术的应用推广,则赋予了IDC产业更多的活力,更大的创新空间。云服务对数据中心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云服务将以租用形式提供IT设备,企业不再需要全额购置设备,因此可以节约一次性的大额资金投入;将改变以往企业自主建立IDC,所有的软、硬件均需企业自行购置的模式,企业可随时放置自己的设备和升级扩充等。

IDC目前的发展遇到了以下几个瓶颈:首先,技术上缺乏突破,导致在基础设施上所花的成本过高,同时也带来了管理成本的提升;其次,设备资源利用率低,导致能耗过高;最后,业务缺乏创新,主要业务还是传统的提供场地、租赁空间等基础托管服务。

云计算的虚拟化技术,充分的提高了设备资源的利用率,大大降低了设备成本,同时也提高了IDC产业的节能减排效果。

除此之外,云计算的应用,还给了IDC企业一个巨大的业务发展空间。借助共有云平台的实现,IDC企业可以和传统的各种第三方服务商合作,把IaaS、DaaS、PaaS、SaaS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数据增值服务。随着云服务的推广以及用户对云服务的逐步认可,IDC产业将担负起整合整个IT行业产业链的职责。

华为数据中心产品部部长齐光育日前表示,云服务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满足三个关键要素。首先是“重构和创新”:云计算的基础特点和基础结构都是以前所熟知的,比如大规模的交换、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分布式存储。这些单点技术都是老技术,但组合起来却具有无与伦比的实用价值。其次是“商业模式匹配”:一个企业的成功或者基础架构的成功,最终需要找到一个匹配的商业模式。有目前传统的商业模式来讲,像云计算需要有一个单边模式向多边模式的进步,需要更多的参与者、更多的合作伙伴参与进来,营造一个云计算的环境。第三是“产业合作伙伴构建”:对于云计算数据中心来讲,从层次上来讲应该有多层次的,有基础设施厂商、IT架构厂商和应用服务提供商。对于云计算已经不能用一个产业来形容,更多的是一个产业集群。运营商需要整合众多的资源,最终提供云计算和云服务。

可以预见,云计算和云服务在IDC产业的应用必将从业务模式、基础设施、性能能耗等方面改造传统的IDC产业,进而改进整个IT行业的结构。


国际IDC火车头

目前,在数据中心市场上,美国技术仍遥遥领先世界。单说高端服务器,全球仅IBM、HP、SUN这三家可以提供。而云计算在数据中心的应用目前主要体现在虚拟主机的使用上。通过虚拟化技术,将物理主机释放一部分空间,建立独立的IP地址,连接其他的微机终端。虚拟主机使得一台物理主机可同时具备几个IP地址,大大节省了资源和能耗。

虚拟主机是目前国内外各大数据中心一项核心业务。从虚拟主机的角度来考量,国内与国外的数据中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是国内的虚拟主机市场还不成熟以及批量生产尚未形成,导致虚拟主机包括生产、管理等在内的成本都很高。而发达国家则采用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产品数量每增加一倍,成本下降31%。在虚拟主机空间管理领域,其用户的多寡与管理成本并不挂钩。这就导致用户增多,企业在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赚取更多利润。

近些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呈现出客户大量外流以及国外数据中心巨头强势进军中国的态势。因为技术落后、市场不完善、制度成本过高等因素,中国数据中心企业在第一个回合已下阵来。比如:有网友反映,国内的空间名头花哨,双线主机,全能空间,概念多多。但实际运行起来,就会出现面板功能不全面,绑定二级域名、添加数据库不畅等问题,时间一长,用户会丧失对该主机的信任。而使用数据中心的相当一部分客户是外贸企业,中国网络出口小造成访问速度慢,也是客户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内的政治审批和备案让客户不堪其扰,因此也有了备案等于被按的调侃。

中国用户首肯并使用国外数据中心早就开始了,正是看到了这样一个需求力旺盛的市场,国外数据中心巨头于去年开始纷纷登录中国。其中,尤以美国IDC服务商最为活跃。他们的优势不仅在占尽了先机,更重要的是它们懂得用户需求,在销售模式上,采取价格战策略来打压中国对手,迅速占领市场份额。最突出的要数美国的IX Web Hosting、GoDaddy和印度的ResellerClub。

国外IDC运营商抢滩中国的一个关键壁垒,即在线支付,已经突破。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与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合作。迈出第一步的是成立于1999年主机提供商,美国的IX Web Hosting。2009年底,IX Web Hosting率先与国内的支付平台支付宝合作,支持使用人民币通过支付宝直接购买ixwebhosting的主机商品。该年12月23日,世界最大的域名注册商,美国的GoDaddy开始支持支付宝。随后,美国的Hostease、印度的域名注册商ResellerClub和欧洲的域名注册商1API.net也开始陆续与支付宝合作,并推出中文网站和中文客服。

通过各种优惠措施来大打价格战的国外运营商已经在中国IDC市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面对着到家门口来抢饭碗的外国IDC巨头,国内运营商是否具备招架之力?未来中国的IDC运营商又该怎样发展呢?

国内IDC押注下一个时代

中国的IDC企业面临着艰难的生存。一家国外IDC中国代理机构负责任对媒体说:“中国的出口带宽太小,网民基数又大。所以,跨国的网络交互会非常慢,在中国打开美国网站速度可以用惊人的慢来形容,你的客户打开你放在国内的网站也是这样的慢。因此,我们建议外贸公司选用海外主机,这样你的客户最快,最方便的打开你的网站。”

数据中心的市场较为分散,旁涉业务较多。目前,中国IDC企业在主要的三个领域与国际纵队展开了较量:主设备服务提供商、专业服务提供商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主设备服务是数据中心最核心最基础的一层,其中最主要的服务器市场,2009年国内市场的前三名分别为IBM、HP和Sun所占据。国内企业浪潮和联想居第五、六位。2009年国内数据中心存储产品由IBM、HP、EMC占据前三,浪潮和联想位居第八、九位。国际厂商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品技术、品牌影响力和高端行业客户积累上,传统的数据中心产品国际厂商已占据了技术先发优势,国内厂商很难追赶。因此,国内厂商已将目光投向下一代数据中心的布局中,力求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在专业服务领域,中国本土企业占尽优势,神州数码、华胜天成、荣之联、富通等为国内各行业、各领域的有着各种需求的企业提供各自不同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服务,快速、灵活已成为本土企业的一个优势,他们已在业界树立起较高的知名度。而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领域,中国的万网、新网和世纪互联等正遭遇来自美国的IX Web Hosting、GoDaddy、Hostease、印度的ResellerClub和欧洲的1API.net等国际大鳄的全力围剿,市场前景堪忧。

对于数据中心而言,以用户为导向构建数据中心的业务,最主要的是要掌握从总成本的计算方法,到系统成熟度评估,基础环境的构建,到高密度数据中心的管理的一系列知识。国内正在升级数据中心的业务,力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端,借助云计算抢占市场先机,以求下一个时代能够站在世界互联网舞台的中心。

在IDC技术领域,随着各行业数据集中管理需求增加以及业务模式的不断变革,传统数据中心在能耗、效率、低碳、环保、及时反映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而在下一代数据中心中,新的芯片设计、虚拟化、网格计算和分布式计算等几项关键技术的成熟将助力IDC的转型。虚拟化技术使得存储资源和服务器资源被有效利用,用户的投资将被大大降低。而网格技术则使得企业IT系统的运作效率大为提高。此外,网络安全也是目前IDC的一个重点。

目前,在IDC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中国电信运营商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2009年,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与台湾中华电信等九家亚太区运营商合作建设长达8000公里的亚太直达光缆。该光缆运用高密度多任务分波传输技术,提供至少4Tbps的系统容量,预计2011年投入使用。届时,其将为中国的IDC发展提供最基础的传输保障。2月23日,中国电信公司总经理王晓初对媒体表示,中国电信将在海西经济特区成立首座大型云端IDC中心。据悉,这座云端IDC中心将由中华电信提供相关硬件及软件应用服务,完工后将为两岸企业提供更为便宜的云端IDC服务。

总之,国内IDC企业只有提高访问速度、提高价格优势、提高售后服务质量、提高主机功能和提升用户体验度,才能在下一代数据中心的角逐中赢得主动。

云计算行军图

IT界的跨国公司希望在云计算业务上有所作为者往往会通过建立庞大的数据中心来树立信心,这包括在服务器业务方面有着天然优势的戴尔,惠普等硬件产商,也包括微软,谷歌等软件和服务起家的巨头。在中国,他们与本土的电信和互联网企业通常选择合作,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竞争。

甲骨文

举措:2010年12月14日在北京成立云计算解决方案中心。该中心将展示最新创新,并提供全面的、支持全套云计算技术的解决方案。北京甲骨文云计算解决方案中心是甲骨文公司在亚太地区为云计算创新建立的第一个平台。

惠普

举措:惠普和微软将在未来三年共同投资2.5亿美元用于简化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环境,并推动云计算的发展。

Juniper

举措:2009年5月制定针对数据中心应用的“层云计划”。这个计划包括六个部分:数据中心管理器、存储、计算、多层应用交付、应用设备和网络,旨在构建一个能支持数万个千兆位以太网端口的、平坦的、无阻塞的数据中心架构。

IBM

举措:2011年1月25日表示与润泽科技合作在河北廊坊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预计2016年完工,占地面积超过620,000平方米;为无锡加强其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并搭建基于IBM云计算基础架构的三大云计算服务平台,即商务云平台,开发云平台以及政务云平台。IBM全球最新发布的云计算容量预算解决方案也将应用于上述三大云计算服务平台。

中国移动

举措:规划了7个IDC中心作为中国移动集团“数据业务及企业精品工程示范基地”,这7个IDC是全国最重要的移动内容枢纽中心。

中国电信

举措:2011年1月中国电信四川西部信息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NEC

举措:2010年8月31日与东软集团及其旗下的东软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在中国市场展开云计算服务业务签署了合作协议。

阿里巴巴

举措:2010年8月阿里巴巴入驻杭州的数据中心。

腾讯

举措:腾讯在云计算方面将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亚洲最大的数据中心。

中国联通

举措:除了在上海建立IDC及云计算运营中心弥补南方短板外,中国联通计划5年投入5亿元打造数据中心,使青岛吸引专业“云计算”服务商落户,带动“云计算”服务产业的聚集发展。

数据中心在云计算业务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数据中心也是IT企业进入云计算基础服务商行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入门证,通过数据中心的建立,企业可以在各个层次的即服务过程中占据基础性的地位。

(本文来源:互联网周刊 作者:启言 孙晓红)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