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142006
 

许纪霖:互联网,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文化革命

作者:许纪霖
  (本文为作者在2006年3月18日在同济大学“都市?审美?众文化——消费时代的文化批评”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概要,由谢海涛整理,发表于2006年3月24日出版的《南都周刊》第8期)

  最近文坛特别热闹,但是热闹的空间不是在传统的印刷传媒上,而是到了互联网的博客上。最新的一次口水大战,就是白烨和韩寒的论战,白烨最后宣布退出,关闭了他的新浪名人博客,等于是不玩了,落荒而逃,韩寒大胜。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我觉得,这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即传统的印刷文化和新崛起的网络文化的碰撞,这背后介入了两种不同的技术平台:印刷平台和网络平台。

  从文化史的研究方面来看,任何一种技术的改变,都会带来一场非常大的文化革命。我说的第一次的文化革命,指的是印刷术的革命。中国第一场印刷术的革命,是从宋以后,确切来说,从明到晚清。明清的市民文化、通俗文化的出现,乃至于近代的思想文化启蒙,都要借助于这一场革命;如果明代没有印刷术革命,明清的市民文化就不可能流传那么广,当时东林党人的弟子们就不可能云集起来;乃至于在此影响下,从明以降,文化变成往下走,发挥教化作用,不再是过去的那种精英化,这个改变一直延伸到晚清。特别是到了西式印刷技术进来以后,晚清以后一直到五四的思想启蒙、白话文运动、语言革命都成为可能。印刷术本身的技术特点,极大地改变甚至决定了从明清到五四的启蒙方式、思维方式,影响了精英和大众的关系。

  从明清一直到五四的印刷革命所产生的印刷文化,给予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强大的力量。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从某种意义上,是被边缘化了,和传统时代相比,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和与社会的联络,被削弱了很多。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印刷术革命给中国的知识精英们提供了 两个非常重要的权威平台,一个是传媒,一个是大学,这套建制一直延到今天,但在最近五六年来,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第二次文化革命。我们日常生活乃至于文化生活里,出现了一个互联网平台,这个平台给文化带来的冲击,今天才刚刚开始。这场文化革命值得注意的趋势有六点。

  第一,是空间感的改变。互联网出现以后,我们对于空间的感觉完全改变了,过去的空间是一个依赖于地理的空间,人际关系亲疏和地理关系有极大的关系,但是现在地理空间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是否ON LINE。另外一个是广场概念,我们过去说的广场,是地理位置的广场,现在网络上出现了新的广场,这个广场无穷大,就是BBS,甚至近一两年,网络的中心从BBS的广场已经转移到博客的客厅。名人的博客,成为新的凝聚点。而博客作为凝聚中心,能够维持几年?谁都不知道,是否接下来会有第三种中心出现。这个变化是不可预料的。

  第二,交往方式的改变。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我们的人际关系乃至和社会的联系都发生了变化。比如,过去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只要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只要将大学控制住了,社会运动便不再发生。但互联网和短信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凝聚方式,去年春天某大城市震惊全球的反日大YX,其串连方式就是一个从未有过的新现象。

  第三,对权威的颠覆。文化总是有权威的,传统都是在权威里面,通过权威得以形成与传承。文化是一套建制,这套文化建制一存在于大学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二体现在传统的平面媒体(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它们形成了一套文化的权威。互联网则形成了一个没有权威的时代,狂欢的时代。它可以使得人一夜成名,也可以一夜臭名远扬。这种平等主义的成名方式似乎对每个人都敞开了可能性,但是社会名声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如今网络以一种空前残酷的方式在争夺这样一种稀缺的象征权威,目前这个空间所遵循的规则是市场规则,你越新,越搞怪,就容易暴得大名。于是,网络文化变成一种搞怪文化、走偏锋的文化。

  第四,代际的断裂。文化的传统,是通过纵向的等级体制传承下去的,比如大学体制里,老师带学生,文艺体制中,师父带徒弟。即使在传统媒体中,编辑有控制权,什么样的人可以发表,什么样的人不能发表,是可以操控的。但是网络出来后,年轻人不再在乎权威。通过传统的体制建立自己的声名,道路非常缓慢,但在网络上如果找到机会、掌握诀窍的话,可以一夜成名。年轻人更多的是通过网络、博客,横向建立小众的,同代的、具有共同文化趣味的文化共同体,他们在乎的,不再是老师怎么说,权威怎么看,而是小共同体里面同仁的评价。

  第五,公共性与私密性界限的消失。所谓的现代性是从区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开始的,但是今天在互联网上这些全部打破了。过去是“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你是很自由的。但是在这次虐猫事件中,千万网民追缉元凶,竟然把他们揪出来了,人们发现网络不是那样隐秘、自由了。变成了“网络上没人知道你不是一条狗”!现在还有网站专门来追查个人的隐私,让你在公众面前赤裸裸地一览无余。个人的私密性完全不存在了,所以我们看到,在互联网上,自由与控制同时在增长,这个控制包括政府对你的控制,也包括社会舆论对你的控制。自由与控制之间,互相博弈,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网络所形成的巨大声浪,公共舆论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得所有人都有可能会得到声名,也有可能得到伤害,特别是社会名流,更是如此。

  第六.网络规则的无政府主义。今天,网络已经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即使你不上网,很有可能某一天你的隐私被抛到网上去,就像周涛那样。网络规则也许有一天会出现,但假如这个规则只能借助行政和法的权力来建立,那是被强加的力量,并没有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社会自组织系统和虚拟世界的自主性。网络这一体制外的空间能维持多久?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的公共规则由谁来制定?由谁来掌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作为互联网革命的产物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主宰80后一代青年人的主流文化。我们这些印刷文化的过来人,对这一新崛起的网络文化,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不得不认真对待。而最认真的对待方式,就是理解它,熟悉它。两种文化需要沟通和互动,两代文化人也需要对话和交流,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传统与未来之间获得某种微妙的平衡。

 回复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