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142006
 

我们今天可以淡忘“五四”了吗?  
寇庆民 光明观察刊发时间: 2006-5-12 http://guancha.gmw.cn  

五一节后,在网上寻找关于五四的文章,首先在《光明观察》看到一篇中国国民党纪念五四的文章,题目是《纪念五四国民党展出毛泽东忧国忧民手稿》,还有一篇也是在《光明观察》上,呼吁不要遗忘五四,除此之外,在几个大型网站的首页上,竟未发现一篇关于五四的文章,看来五四是在逐渐地被淡忘,淹没在黄金周的消费浪潮之中了。

五四是否在今天已失去意义?五四运动的精神对中国的未来是否还有价值?

五四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分水岭。如果说现在的中国文化有东西方文化两大源流,五四时期就是汇流点。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社会在制度上是“千古未有之变局”,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社会则在文化上是“千古未有之变局”,二者仅相距八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看做是重合的两个点,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覆没,专制文化走向穷途末路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新生的一个转折点。

然而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专制文化,在中国仍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至今仍是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权谋文化,官本位,厚黑学等都是其表现,这些封建文化残余也是滋生腐败的土壤。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从西方引入了“民主”与“科学”的理念,但五四时期的启蒙是不彻底的,中国知识分子对“民主”价值的认识也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如“陈独秀从民主的急先锋到民主的批判者,进而又在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思考中重新举起“民主”的旗帜…”(旺晖《中国现代历史中的“五四启蒙运动”,见〈〈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五四运动的最大贡献,是将自由,民主和科学理念的种子撒播在中华大地。经过接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这些理念作为理想已经深入人心,内化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有机部分。

然而,五四时期人们对自由,民主和科学的认识有偏颇之处。如毛丹认为,“英美现代知识分子倾向于认为,西方近代民主虽然与西方价值理念相伴并涵有特定的理念基础,但首先是某种制度形态,旨在为某种价值理念提供某种运作规范和制度保障”,而中国比较流行的是陈独秀式的观点,“即越来越倾向于把民主与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理念当作并列并行的东西,乃至于自觉不自觉地从严复似是而非的结论向前再迈进一步,直接把民主提升为价值理念的核心,从而将德先生菩萨化”(毛丹《陈独秀的民主神话及其思想资源》,见《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这里说到了问题的要害,到目前为止中国民主建设仍然存在制度建设力度不足的问题。民主的“程序正义”仍未能充分体现。但对于强调民主的价值观意义,在中国几千年专制文化的背景下,自有其不得不为之的苦衷,在今天也是不能丝毫放松的。专制文化每日每时在寻找一切机会,试图恢复其支配地位,虽然这种努力是注定要失败的。

胡锦涛主席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对于中国,“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阐明了民主的重要意义。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民主不仅是西方价值观,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而实现现代化则需要民主制度建设做保障。

东西方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日本一些政客企图以自由民主为道具和杠杆,离间中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关系,这种企图是徒劳的。倒是日本自身对历史问题的态度,显示出其对人权和民主的理解是片面的,有双重标准的。

民主进程和现代化进程,是中国百年来爱国者为之奋斗而未完成的两大历史进程,民主之树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固然不能由一些外部势力来拔苗助长,但却需要我们自己的精心培育,使其长成参天大树,结出丰硕的制度果实。这需要全体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努力。

完全不必要因美国输出“民主自由”的战略而对民主和自由本身有所忌惮。内生式民主的发展从宏观上只会使中国更强大,更安全。具体而言使政府决策失误更少,政策制定更公正更科学。民生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现在中国面临的住房问题及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其深层原因是立法缺乏力量。没有强有力的立法力量,这两个问题只能停留在网民议论,政府出一些打补丁的政策的层次甚至还有政府官员提出建议公众“三年不买房”这样的“高招”。而要增强立法力量,执政党和民主党派的人大代表不能停留在两会建言的层次,而要以政党的力量系统进行调研,独立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解决住房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制定《住房公积金法》,让住房公积金制度在解决住房问题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如果说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努力主要在于传播先进理念,当代知识分子的重任则在于以思想创新来引领制度创新,从而确保中国民主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顺利完成。为达这一目的,在制度上使权力运行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之上,避免权谋之士对权力的篡取至关重要。

而要进行制度创新,就需要认识到自由,平等,民主,保障人权等观念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而不再是“舶来品”,虽然不同人群对这些概念理解的深度不同,这些价值观已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仁爱,和谐等观念共同构成现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避免意义真空的困惑,从而致力于在秩序层面即制度层面实现这些价值。

也许,这是五四精神在今天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册)(许纪霖编,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7月第一版)

 回复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