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052012
 

2012.01.04 北京晚报 34版 蔡文清

彭州地震被准确预报!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刚刚过去的2011年12月26日0时46分在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发生4.8级地震。该地的准确位置在北纬31.4度,东经103.8度,距离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震中直线距离约80公里。

“我们几乎是不错眼珠地等待着这场地震的到来,它果然在我们预定的时间预定的地点以预定的震级发生了。”贵州地震预测迷杨智敏说道。而对于中国地震局预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汪成民来说,这次准确预报让76岁的他欣喜万分:“可以说这是近20年以来我国地震预报领域专群结合成功实现地震全程跟踪的一次极好范例,也是惟一的一次,必将在我国地震预报历史上留下一笔。”

然而,让汪成民狂喜的这次准确预报,却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和传播。这也准确地反映出了地震预测中“民热官冷”的现状。

刘根深: 像天气预报一样做全球地震预测

“我很欣赏你和你的学生科学探索的态度。你们的地震预报研究是一个真正具有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有利于人类科学研究的,站在地震预报前沿的先例。”这是联合国减灾委员会委员盖德林2005年8月来到北京市房山区电业中学写下的一段书面评价,被评价的主角就是电业中学退休教师刘根深。

刘根深今年66岁,他的“地震探测屋”就在刚刚整修一新的电业中学校园一角,门内侧一面墙上嵌着一行金字:“为了人类的生存,去探索地震的奥秘”。

1976年唐山大地震夺去超过24万人的生命,这给刘根深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后他偶然在《北京日报》上看到了日本人研究地震云来预报地震的报道,从此走上了预报地震的探索之路。1998年1月28日晨,电业中学的同学们发现两条平行云。刘根深说:“通过分析,我们预测2月10日左右在良乡的东南或西北约500公里处有5至6级地震。结果2月10日,在北纬38度、东经118.09度的黄海边上发生了4.9级地震。这次预报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

之后刘根深不断升级预测的技术手段,从观测地震云,到使用自制的“地应力监测仪”,再到SW测震仪,自此电业中学的地震预测实现了数字化与网络化。现在每天的监测数据都提供给多家地震研究机构,成为堪与专业台站相媲美的监测站点。

由于刘根深几十年在地震预测方法上的钻研,他所在的房山电业中学成为该区第一所防震减灾示范校,防震减灾常识已经纳入学校课程,教材就是刘根深和同事编写的《地震的奥秘》,学校经常进行地震演习,全校1300名学生全部撤出教学楼只需3分钟。学生们每天做课间操时所走的路线就是演习时的路线。

李志平: 孤独的女工程师

40岁的天津地大港油田工程师李志平在汶川地震后涉足地震预报领域,独创“‘震象云’预测法”,汪成民评价她:5级以上地震或矿难预报准确率不低于70%。因为多次预测到地震和矿难,2010年11月她受邀参加第388次“中国强震预测与地球系统科学”香山科学会议并作报告。

汶川地震后,有媒体报道北京师范大学吴立新教授发现卫星红外云图在汶川地震前出现前兆异常,早已对此有所关注的李志平欣喜若狂,千方百计找到了这张云图进行研究。渐渐地她发现卫星云图与地震、矿难等灾害有着非常好的对应关系,甚至从卫星云图上还可以发现地震的震级、震中、发生时间等地震要素的奥秘,于是她开始了不间断的天灾预测工作。她在百度贴吧上建立了“地球黑子”俱乐部,将预测结果发在上面,她的每次预测都不删除,供特邀的地震专家检验,以做到实事求是。她还将矿难等自然灾害也纳入到预测研究中。

“我一直在关注着李志平的预报,她的工作确实很有成效,可以说,她一个人的工作质量甚至超过某些专业地震预测机构。”汪成民毫不吝啬对李志平的欣赏。

李志平是一名电信工程师,研究地震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这个爱好导致40岁的她仍是孤身一人。但李志平发愁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她可利用的预报资料实在有限,有时卫星云图网站竟然打不开,有时图像数据等被更改,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预测。因为若卫星云图不准,云与地面出现了数百公里的错位,预测结果就与实际出现较大偏差,有时卫星云图空间分辨率不高,如同透过毛玻璃看东西,难以看清,也无法进行预测,她还想以“震象云”为基础,结合气象、地磁、地电、流体等地球物理化学数据一起交叉分析研究,但是由于得不到数据而无法开展。

杨智敏: 24小时陪伴噪声

在民间地震预测研究者圈里,53岁的杨智敏是个知名人物,只因他对地震预测的“痴”。早已离婚的老杨挤在儿子提供的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内,屋里除一张沙发之外就是十多台地震监测仪,这些仪器有老杨自己研发的,也有买的别人的发明,这些仪器24小时运行,屋里常年噪音不断,他乐在其中,不间断观测了多年。

老杨喜欢将他的预测结果发在博客中,他的博客首页写有“属私人空间,仅限于科学交流,不许外传”的字眼,虽然如此,还是有不少网友关注着他,甚至给他寄钱寄物,老杨有时会出去给人家开两天车赚点钱,而更多时间靠网支接济,他说自己经常是买20元的菜就能吃5天。“我最担心的是,自己出去给人家开车时,仪器监测到异常我又不能及时发现怎么办,因此我宁愿饿着苦着,也不想离开我的这些仪器。”

地震是怎么被预测出来的?

2011年11月15日,一个汇聚了有关地震老专家、民间地震预测研究者的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参加者主要分为两类,以汪成民、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原预报部主任郑大林、中国地震局退休研究员耿庆国、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等为代表的专家,以杨智敏、李志平等为代表的民间地震研究者。而来自甘肃陇南地区某县的赵卫国身份有些特殊,他是该县地震局副局长,同时也是资深的地震预报研究者。大会的主要议程是会商我国疆域内最新出现的地震预测信息,没想到与会者意见惊人一致:未来三四十天内川西北、甘南一带将有一次5到6级的地震。

汪成民说:“几位地震研究者都拿出了自己的数据记录,我们几位专家的意见也很统一,这次地震应该跑不了。最后决定派人到震中附近安装设备,一方面验证预测准确率,另一方面记录下这次预期中的地震数据以备日后研究。”

从报名者中选出的四人是杨智敏、赵卫国、任亮、李丽,这四人作为此次地震监测前方志愿者出发了。后来另一位退休地震工作者潘正权也加入进来。路途是艰苦的,四人日以继夜地开着车穿行在大山和森林之间,安装仪器的同时还要与当地的地震预报志愿者进行沟通,教他们操作这些仪器。最终他们在预测中接近震中的江油、文县等三个地点安装了五台地震监测仪。从12月10日开始,这些仪器开始记录到异常信号,到12月23日后一系列异常数据接连不断地被传了回来。

“我自己预测这次地震的发生时间在11月下旬到12月25日之间,震级为5到6级,震中位置在汶川到都江堰沿线一带,对此我非常自信,并在自己的博客中进行了发布。”杨智敏说。就在他预测时间后的46分钟,地震发生了,震中与他们新安装仪器的地方不到100公里。

中国 “地震预测”史记

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周恩来总理在地震废墟上明确提出开展地震预报工作,并提出了“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大打人民战争”的群测群防的地震方针。

1970年,周恩来力排众议,委托致力于地震预报工作的李四光担任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组长,从事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工作,地震预报工作正式开展起来。坚信地震是可以预报的李四光,在弥留之际不无伤感地表示,如果给他半年时间,他就可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

1971年8月,国家地震局正式成立。一批批科技工作者开赴地震预报战场,捕捉大地的脉动。

1976年唐山地震前,群测群防工作的开展达到高潮,并取得了河北省青龙县成功预防的奇迹。

1997年,《防震减灾法》发布,地震预报制度正式被纳入法律,其中明确规定,地震预报信息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群测群防的政策基本停止。

1998年,国家地震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

2006年7月15日,中国地震局领导发表《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扎实推进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的文章,称地震预报是一项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攻克难关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地震不可测论调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9年5月1日,新版《防震减灾法》施行,重新肯定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该法律将群测群防工作纳入国家地震监测和预防体系。

 回复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