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032007
 

from FT中文网 by 作者:卢克•约翰逊(Luke Johnson)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我曾花了很多时间,来研究那些寻求投资的创业者编制的商业计划书。很多计划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也有一些相当糟糕。它们的最大问题包括:

过分的保密条款以及对不泄密协议的痴迷。

我发现,这一类硬梆梆的法律文书令人相当不愉快,尤其是当它们来自初创企业时。他们常常期待你在还不了解计划内容的情况下,在相当僵硬的条款下签字。面对此类情况,我会直接拒绝这笔交易。如果创业者如此不信任我,那他们应该到其它地方去寻求资金支持。通常,想开餐厅的人最爱犯这个毛病——我真有兴趣去窃取他们的想法吗?

过于技术性的文件。

商业计划书应该以普通人的口吻来撰写,并避免使用任何术语和无休止的缩写。它们应该易于阅读和理解,而不应晦涩难懂。发明者可能过于着迷于自己的课题,忘记了总有成千上万个项目在寻求投资。而且,推销自己计划的人常常使用罗嗦冗长的官样文章来掩饰一个根本不怎么样的坏主意。如果我不能理解一宗交易的话,我是不会介入的。 Continue reading »

9月 292007
 

2007-04-23 12:12 来源: 互联网周刊   作者:李洋

  浙江模式唤醒了我们对互联网商业本质的认知,让我们可以换一个务实的角度去看待中国商业互联网的发展。

  长久以来,公众对互联网的关注,都停留在新浪、腾讯、盛大、百度等明星公司身上,并对Web2.0等新一代舶来的概念应接不暇。蓦然回首,却发现一个土生土长的浙江模式已经渐成气候。浙江模式更接近商业原生态,拥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唤醒了我们对互联网商业本质的认知,让我们可以换一个务实的角度去看待中国商业互联网的发展。

  1995年,从张树新创办瀛海威开始,中国人开始真正接触互联网。那时,无论在北京、上海还是浙江,电脑与互联网都是一种新生事物。然而,由于各个地域所具备的资源以及它们的性格不同,互联网在这些区域的发展走过了相异的路径。

  浙江人看重的是新事物的实用性。1996、1997年,在浙江,马云已经搞起了中国黄页,孙德良已经做起了中国化工网;一些敏感的政府官员、一些还未成长为目前亿元资产的小商品制造者们,已开始关注这个新工具能够带来什么;甚至,一些专攻外贸的中小企业已经开始在国外的门户、搜索引擎网站打广告,做起了网络营销。浙江的中小企业热衷于建立自己的网站,因此,那时的马云、孙德良,以及众多后成长起来的行业网站,都是依靠给别人建站赚来的一、二万元开始起家的,在成立的最初就圈得了第一桶金。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