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062011
 

凤凰卫视 <自由谈.越谈越自由> 第5期   2011.04.01

导语:2011年1月17日,两年支教生涯正式结束,贺卫方,边疆归来!1月26日,凤凰网独家对话贺卫方。与两年前独自西去的“悲情”色彩不同,贺卫方称两年支教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在山水间、人与人交往中,内心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期望一种温润的思想文化环境”、“人人具有尊严,社会温良谦和”……这是贺卫方回到北京后写下的个人期待。

嘉宾介绍: 贺卫方,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3月11日至2011年1月17日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

part01新疆支教两年:内心在山水间获得满足

凤凰网资讯:在石河子大学的最后一课,讲的是什么?

贺卫方:1月15日,实际是一个讲座,闲聊博客经历。石河子大学有一个学生老师共做的课题——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虽说“政治思想教育”多少是过时的用词,但我觉得课题要做好,就要了解不同风格的博客。我写博客已有四年多,有一点自己的感受。

当时学校已经放假,但那天还是来了很多不同学科的学生并提问。我坦率地讲了我的一些感受、一些不满、一些追求。

凤凰网资讯:算是一个告别演讲吗?

贺卫方:那天学生弄得特别温馨,有学生收集了我在石河子大学这两年的活动视频和图片,现场播放,特别感动、特别温馨。

凤凰网资讯:离开石河子大学时,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毕竟呆了两年在那里。

贺卫方:两年时间到了,按照原先计划,当然应该回到北大来,自己任务完成了也不能总在那儿待着。

但两年产生了许多情感,跟人的交往要比在北大更广泛,从校长、书记,到校办主任、宣传部部长,到保卫部,跟各种层次的人都打交道。而在政法学院,除了法律系,还跟历史、思想政治、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系的老师一起交流。“两年来,我的支教生活时时处在一种欢快的气氛之中,在这里我得到了在北大从未享受过的礼遇。”

在新疆的两年,我学习了很多以前没有的知识,比如新疆历史、兵团历史,并启发我去思考民族问题如何解决这样的大问题。同事们把他们的经历、感受、研究成果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我,使我对新疆的感受也变得更加真切,更符合新疆本地的实际。这两年,个人的收益是非常大的,所以我感谢石河子大学,感谢新疆。

凤凰网资讯:记得您2008年说过在关注现实问题与潜心做学术之间有一些冲突。打算去浙大之前时您曾说过,“这些年自己比较外在化,显山露水,难以静心。也许我应该找一个可进可退的地方,能够为自己的一些政治或宪政论证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新疆这两年让您找到了平衡吗?

贺卫方:此前是觉得有一个内在的紧张。在新疆的两年,更重要的是在山水之间内心获得了非常大的满足,审美方面还有一些成长。到昆仑山,到喀什库尔干,到罗布泊,到夏尔西里那片新收回来的疆土,到库车……内心会散发出一种对大自然非常特殊的赞美,甚至一种敬畏。

除了在山水之间获得心灵的满足,还结识了不少各个民族的朋友,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等,不少人都算是深层次的交往,了解他们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收获最大的。

凤凰网资讯:在新疆,感觉人与人之间更单纯,更真挚一些。

贺卫方:对,跟不同的文化有关。

新疆其实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地区,即便是维吾尔族人,也是在迁徙的。因为是移民,大家都还有一点怀旧情结,想要保留自己家乡文化的完整性,但进入到一个新地方又要融合,就要寻找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大家特别宽容,懂得尊重人,与陌生人在一起,大家也感到很开心,这都跟新疆特殊的地域以及外地人所带来的文化有关。太稳定的地方,比如厦门,汕头,陌生人到那里很容易感觉到隔阂,感觉自己是孤立的。到新疆去完全没有这种隔的感觉,一下子如鱼得水。

 回复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