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222007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7/22/content_1834256.htm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政治参与正在成为当代青年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作为占网民用户88.2%的青年(35 岁以下的人),他们熟练的网络技术为参与政治提供了有效途径.网络时代青年的政治参与,部分弥补了现实政治表达的“贫困”状态,极大增强了政治信息的传导和反馈系统,日益影响着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当代青年的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显示出与传统政治参与完全不同的新形态.当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后,青年就开始从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利用网络表达政治诉求.青年们常常活跃在一些著名论坛,比如“人民网-强国论坛”、“西祠胡同-强国之路”、“北大未名—时代论坛”.从第一次登钓鱼岛事件,到张惠妹的杭州演唱会流产,都表明网络已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

   具体来说,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表现出以下特点:

   1.开放的、自由的政治参与.由于网络交互性、实时性、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年轻人可通过论坛等形式,对国家大事自由发表见解,自由进行信息交流,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深入交流彼此的看法.

   2.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参与不同的是: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草根”式政治参与.

   3.理性、非理性交织并存的政治参与.青年的网络政治参与始终伴随着感性与理性、狂热与温和、激情与极端、思考与宣泄、极端与适度的矛盾斗争,客观上存在着不成熟的表现.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

   ■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下与上的对话渠道,网络民意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极大增强了政治信息的传导和反馈系统,日益影响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2002年 11月,一位自称“我为伊狂”的网民,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发表了题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文章.该文章引起强烈反响,更引起深圳市市长的关注.深圳市市长对该文的正面回应是:谁也抛弃不了深圳.2003年7月,国务院调研组到深圳调研,该网文作者呙中校——一个真正的“70 后”,以民间代表的身份应邀参加了座谈;之后,网文《深圳,谁抛弃了你》重新整理正式出版,部分内容被写成内参送交北京高层.2005年3月14日,两会结束后,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他们知道今天开记者招待会,竟然给我提了几百个问题……他们的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政府认真考虑的.”通过网络形成定期的、制度化的良性互动,会让民众如实反映社情与民意,也让政治精英充分了解民意,政府的有关决策就会越来越合理.

   ■网络畅通的政治利益表达渠道,部分弥补了现实政治表达的“贫困”状态,为政治稳定提供了良性基础.当前,不同的利益群体开始形成,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经济要求和政治诉求.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实政治表达途径“缺位”与“贫困”的现实.作为对现实政治表达渠道的补充,起到了重要作用.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推动了青年政治社会化,增强了青年的主人翁责任感.青年通过网络参与政治实践,亲身体验政治生活的意义,获取政治知识能力,大大推进了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水平.参与过程中,青年激起了政治参与的兴趣与热情,逐渐培养了政治参与意识和技能、政治责任感,铸造了政治人格.

   ■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形成的网络舆论,起到“晴雨表”作用,有助于政府部门加快解决有关舆论的焦点议题.网络舆论形成的背后,蕴涵着复杂的社会动因,潜藏着期待解决的矛盾.因此,网络舆论可以成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以及决策部门了解社会政治心态的重要渠道,有利于掌握和分析信息,建立社会预警机制.

   ■当然,青年网络政治参与除对政治稳定产生积极的、建设性影响外,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网络上非理性言论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公众意见的理性表达.有些网民非理性的言论和不负责任行为带来负面的影响,从过去的“虐猫事件”、“韩白PK”等网络事件,大抵可以窥见一斑.

  引导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理性化”

   ■制度机制层面:完善与发展政治参与制度,形成畅通的网民与政府间“诉求—回应”机制.

   首先,应该倡导和发展“网络民主”,使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制度化、合法化,以此推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步入理性、法治的轨道.一方面,进一步鼓励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网络言论平台,网民可自由地发表观点,只要其言行合乎法律规范,哪怕观点本身不无偏激之处,也不能被横加干涉;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和提倡网民道德自律等手段,推动网络法治化进程.

   其次,政府基于青年网络表达的指向做回应,形成一种互动的反馈机制.网民与政府间的“诉求—回应”反馈机制,是广大青年爱国、守法、理性参与网络政治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全面意见表达和反馈机制,可以冲淡那些极端言论,使民意表达更接近于真实.政府机构应充分利用网络加强与网民沟通,对网民提出的要求、意见给予解答与回应.

   ■教育引导层面:提高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素质,发挥知识分子的网络舆论引导作用.

   政治参与者的素质,直接影响政治参与方式、目的、性质和效果.面对网络时代青年的政治参与,我们应积极引导青年对政治含义的正确理解,增强他们的政治判断力,塑造他们的政治责任感.在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中,知识分子应以自己的优势,提倡以理性声音进行充分辩论和澄清.在这方面,作为社会理性的代言人,青年学者更应当发挥激浊扬清的作用,成为网络中的“舆论领袖”.

   ■社会文化层面:培育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发挥政治文化在政治稳定中的凝聚力.

   首先,要培育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公共精神.网络政治参与中,公共精神可通过网络伦理道德的建设,规范青年网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促使他们能选择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网络行为.培养网络政治参与的公共精神最重要的是,提倡并制定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以规范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使之逐渐内化为青年自身的道德信念.

   其次,实现网络政治文化的转型与整合.从政治认同的内容看,网络政治参与无形中把民主、法治、责任、义务等观念,整合于网络空间的政治认同;从政治认同的方式看,在网络政治参与普及的状态下,网络中民主转型为“自主”,在网络政治中,民主不是多数任意压制少数,而是尊重和保护少数人的权利,以自由沟通取代强制灌输、双向交互取代单向控制.

 回复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